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國內疫情的相對緩解,陪伴了兩個多月網課的家長陸續(xù)復工,好多中小學的孩子要么自己在家里上網課,要么和管理比較寬松、對網絡產品不太了解的老人在家。
這樣就造成了好多家長面臨又擔心的一個問題:我們平時不在家對孩子上網進行管理,孩子利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一味的玩游戲怎么辦?
防止孩子把網課變成網癮,我們家長該怎么辦。我們從三個方面入手。
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現狀
有幾個詞我們統(tǒng)一一下:電子設備可以是電視、PAD、手機、游戲機等,都是一類產品。
首先我說一下最近咨詢的兩個案例。
小A,三年級,男孩,品學兼優(yōu),之前上過學而思網課,僅使用PAD上課,疫情期間跟小伙伴一起開始玩吃雞、王者游戲。家長用過正面管教、規(guī)則管理、時間管理等方法都無效。
孩子會用摔東西、不寫作業(yè)、關門等激烈行為來表示抗拒,也會用道理來跟父母爭辯,比如說:你們也都在玩啊,憑什么不讓我玩。你怎么知道我就是在玩呢,我還學習呢。
很明顯父母也用過打罵的方式進行過教育,但也是基本無效。
但經過一個月后,發(fā)現玩手機PAD電子設備的時間越來越長,帶來的后果就是作業(yè)開始寫的拖延,老師批的錯也不改。家長通過朋友介紹開始來找我咨詢。
第二個孩子是初一的男孩,在校期間是跟大家很友好相處的,學習成績一般,疫情期間開始沉迷于手機當中,無法完成學習。
每天上視頻課也只是打開而已,父母只要一開始干預就會關門,不讓進屋,父子之間爆發(fā)過激烈的沖突。
而現狀是現在我們很多家長已經進入正式上班,但是孩子卻還是只能在家里,所以一部分孩子對電子設備的使用會更加不可控,會越來越離不開這些電子設備。
我們講三個月大時,一個孩子的壞習慣基本就會被塑造成型,現在已經三個月了,疫情期間用電子設備已經被培養(yǎng)成功,而且對手機如何管控,我們家長也不知道怎么設置和管理手機。
關于這些電子設備的影響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新聞,我們只需要了解幾個信息,歐洲各個國家都已經立法出臺各種關于使用手機的政策。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8年將游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也就是說如果當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你拿走手機或者斷開網絡,孩子有明顯的情緒的時候,從醫(yī)學上講,他已經是個精神類問題了。
首先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不僅僅是孩子愛玩的問題。
但現在疫情期間,我們沒辦法,肯定是超過2小時的,但我們一定要在控制在1小時內要休息。
網絡成癮的產生原因
在很早之前心理學家已經做了研究,就是拿小白鼠做實驗,每按一次杠桿,就給小白鼠腦區(qū)的伏隔核區(qū)域進行一次電流刺激,也就是說即使是很無聊的動作,他也會非常樂意去做,然后你們猜小白鼠到最后,一小時能按多少次呢?
答案是6000多次,是不是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多了。
我們再想想是不是跟我們孩子玩手機打游戲一樣呢?就是反復的按鍵,反復的刺激的道理一樣,手機是通過聲光電的刺激讓我們大腦停不下來,更別說手機里還附加了很多好玩的內容在里面,就更不可能離開了。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大人會很困惑,我們怎么就可以放下手機去做自己更應該去做的事情,比如工作,做飯,接孩子啊,孩子怎么就不行呢?
我們大人可以停下來游戲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孩子卻不可以。
除了生理的原因之外,還有些其他非常明顯的外部原因,比如家庭因素,我們講如果三大缺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成癮。
首先要回答“網絡給了青少年什么”。一個孩子要健康成長,身心兩方面都需要很多的“營養(yǎng)素”,從心理上來說,這些“營養(yǎng)素”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等等。
家庭、學校是青少年獲得這些營養(yǎng)素的主要渠道。但是,如果家庭、學校不能提供這些營養(yǎng)素,那我們孩子就會尋找其他的替代品。
第一是“父親功能”的缺失
父親對于青春期的男孩來說是很重要的,父親往往代表著規(guī)則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與父親的作用有很大關系。
但是現在很多家庭中,父親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一些孩子父母離異了,孩子跟著媽媽生活;有的家庭雖然表面完整,但父親很少在家,他們總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
還有的父親為了生存與發(fā)展,不得不離開家庭,想盡責也盡不了。在傳統(tǒng)的大家庭時代,父親不在,還有爺爺和叔叔伯伯來代替父親發(fā)揮功能,而現代核心家庭卻找不到替代者,造成父親功能的缺失。
這從某種角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網絡成癮的大多是男孩。同時大家也知道如果孩子遇到了網癮的問題,最好找個男咨詢師,本身就有替代父親的作用。
第二個重大的缺失是游戲缺失
很多人以為,在中學階段孩子已經不需要游戲了。但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戲,只不過他們需要社會角色更豐富的游戲,需要有象征意義的游戲幫助他們長大。
現在中學體育活動不僅少,而且男生的活動在時間上和內容上都和女生差不多,其實男生是需要在游戲中有一定的肢體接觸,甚至肢體沖突的。
當現實生活無法滿足時,他就去找替代品。網絡游戲很多都是戰(zhàn)斗游戲,所以很容易被男生迷戀上。這也是為什么孩子網絡成癮以游戲為主的重要原因。
第三個缺失是同伴的缺失
對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來說,同伴特別重要,沒有伙伴就不能從家庭走向社會。但是中國城市中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內同伴為零。
同時,現在很多孩子上學遠,又因為安全問題家長不得不接送,本來上學路上可以和同伴玩耍,現在不可能了。而短短的課間時間,很難發(fā)展出高質量的同伴關系。
新的城市社區(qū),居民的異質性也不利于青少年發(fā)展同伴關系。當現實生活中同伴缺失時,手機網絡卻給青少年提供了機會。
所以我們就明白在網絡中,有游戲,有同伴交往,又能獲得成就感,正好彌補了三個方面的缺失。
我們該怎么做?
當我們家長明白了游戲代表的含義后,我們就需要進行相應的一些工作。
首先我們需要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判斷,比如孩子到底現在是處于什么階段,是已經網癮了嗎?還是剛開始?是輕度還是重度?給大家找一個簡單的方法:
1、思想被網絡占據,下線的時候也在想著網上的事情。( )
2、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 )
3、無法控制自己使用網絡。( )
4、當試圖切斷或中斷連線時會變得煩躁而易怒。( )
5、通過網絡來逃避問題或是釋放無助感、罪惡感、焦慮或憂郁等情緒。( )
6、向家人或朋友撒謊,隱瞞自己上網的頻率和時長。( )
7、因使用網絡而導致重要的人際關系、工作、學習或職業(yè)機會受到損
害。( )
8、即使已經知道自己花費了太多的費用在網絡上,仍然無法退出。( )
9、下線后會產生戒斷癥狀,例如沮喪、憂郁、易怒。( )
10、上線時間總是超過預先計劃的時間。( )
如果是的話得1分,總分在5分及5分以上就可以判斷為有網癮了,分數越高就會越嚴重。
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具體應該做些什么。
1 手機問題重在預防而不是制止
2 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
3 父母要以身作則
4 解決問題要注意情緒
5 制定規(guī)則要科學
6 對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要更有耐心
疫情期間,要幫助孩子豐富自己在家的生活,不能光是學習,還有更豐富的活動,比如有個孩子就在家里錄歌,每天3首歌,然后自己剪輯加字幕這些的。
還有的孩子在家做手工,把這個做手工的過程錄下來傳上去,而且不是一個孩子做,是家長聯(lián)系了幾個同學一起做。
即使有時候孩子不愿意想偷懶的,也會被團隊帶著往前走,做完這些后做什么呢,肯定要上傳到一個平臺上來炫耀,以此滿足孩子們自尊的需要。
我最近正在做的一個事情就是幫孩子們尋找一些有價值的玩具,通過玩具來豐富孩子的生活同時擴展孩子的能力。
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離不開,只要一拿開手機就苦惱,而且也影響到學習,比如就像我開頭講的那兩個孩子,這個時候就需要專業(yè)的手段來干預了,家長不能那么隨意了。
剛才我們講了一些大的原則來應對孩子的網癮,最后說一個我們家長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關于手機的管控。
首先要學會利用青少年網絡游戲平臺。比如騰訊和網易這兩大游戲運營商都已經推出了相應的管理平臺,對孩子玩游戲進行了相應的設置。比如孩子用他的賬號登錄,玩到一定時間就自動關停,無法繼續(xù)玩了。
其次要學會在手機上進行設置,將手機設置成兒童或者青少年模式。在里面可以設置哪個應用使用多長時間,蘋果和華為都有這個設置。只要啟用這個模式,系統(tǒng)會問:你需要設置哪個應用,玩多長時間等等。
總之,在疫情期間,我們家長要學會怎么更好的和孩子相處,逐步的把規(guī)則建立好。在家里豐富孩子的活動,只要我們做到,孩子就不會沉迷于手機網絡當中。
畢竟孩子在這個時代需要學會使用電子產品,去適應電子設備,這是他們要面臨的現狀。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這個時期,跟孩子一起面對,加以陪伴和引導,讓孩子自己學會去管理他們的行為。
(文章來自“有來心理”公眾號,關注可獲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