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腸鏡還可通過其他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包括CT、X線鋇劑灌腸、血常規(guī)、腫瘤標志物、糞便檢測以及指檢,判斷腸道有無異常。但腸鏡為某些疾病的檢查標準,如息肉、腫瘤等,故必要時仍需做腸鏡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上升說明存在感染性疾病,常見于腸道炎癥反應或惡性腫瘤。此外,如存在長期便血的情況,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等相關指標可能會有所下降;
2、糞便檢測:在病理情況下,糞便中可見血液、膿液、寄生蟲及其蟲卵、包囊、致病菌等。對了解腸道有無病變,間接判斷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狀況有重要價值;
3、腫瘤標志物檢測:腫瘤標志物存在于血液、細胞、組織或體液中,可反映腫瘤的存在和生長,對腫瘤的診斷、療效和復發(fā)的檢測具有一定的價值。常見診斷腸道腫瘤的標志物為CA19-9、CA242等。
二、影像學檢查:
1、X線鋇劑灌腸:因腸道屬于空腔臟器,多選擇硫酸鋇造影進行檢查,不易被X線穿透,可清楚勾畫出結構細節(jié),從而達到疾病檢出和診斷的目的;
2、腹部CT:能夠清楚顯示腸道疾病所造成的腸壁增厚、腫塊及異常強化,以及壁外侵犯情況,同時還可觀察腸管位置和有無狹窄、擴張等表現(xiàn),目前已廣泛用于腫瘤性、炎性、梗阻性和缺血性等疾病檢查;
3、MRI檢查:目前臨床應用MRI檢查腸道疾病不及CT,但對檢查一些部位的炎性病變和腫瘤分期有較高價值。
三、觸診:
1、腹部觸診:醫(yī)生在患者腹部輕輕按壓,通過觸覺的反饋,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對一些腸道占位性病變、闌尾炎、腸梗阻等情況,結合臨床癥狀,可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2、直腸指檢:醫(yī)生后手示指戴指套,充分潤滑后進入肛門,檢查直腸內壁有無壓痛及黏膜是否光滑,有無腫塊及波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