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癌介入治療?
眾所周知,肝癌介入治療是肝癌治療中廣泛采用的治療手段。在我國,約有70%以上的肝癌患者在腫瘤的各個階段接受過介入治療。介入治療采用細長的導管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入到肝臟腫瘤供血動脈,經(jīng)該導管注入適量的化療藥物和栓塞劑切斷腫瘤血供和營養(yǎng),使腫瘤缺血而發(fā)生壞死。自1978年肝癌介入治療開展以來,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運用,成為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療策略,能夠控制腫瘤進展,延長生存期。
傳統(tǒng)的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經(jīng)股動脈入路
傳統(tǒng)的方式是通過腿部(腹股溝)的股動脈穿刺插管至肝動脈,在腫瘤血管處注射化療藥物及栓塞劑,封堵腫瘤血管,誘導腫瘤壞死。股動脈具有血管直徑粗、路徑較直的特點,由此插管可輕易送入導管,進而到達全身各部位的目標血管,是最常用且操作簡便的血管入路。由于股動脈穿刺點位于活動度交大的髖關節(jié)部位,且股動脈壓力較高,因此在介入治療后,患者需進行股動脈壓迫長達8小時以上,并保持臥床,給患者術后進食、排便等帶來困難。此外,股動脈入路介入術可能會出現(xiàn)穿刺部位血腫、假性動脈瘤等并發(fā)癥,嚴重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縫合未能閉合的穿刺點。對于既往有靜脈血栓的高危患者,術后臥床制動可能促進血栓形成,甚至發(fā)生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而對于在術前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為避免手術部位出血,需要在術前停藥一段時間并進行肝素橋接治療,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
新興的介入術式——經(jīng)橈動脈(手)入路
1992年Kiemeneij教授首次選擇橈動脈作為入路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取得了成功。此后,橈動脈入路的血管介入成為了股動脈入路技術的重要補充,在心臟介入治療中已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經(jīng)橈動脈入路的外周血管(除心血管之外)介入術在世界范圍內逐步開展,中山醫(yī)院肝腫瘤內科在國內較早開展了經(jīng)橈動脈入路肝癌介入治療,至今已完成橈動脈入路TACE術逾600例,積累了豐富的手術操作經(jīng)驗。經(jīng)橈動脈入路的介入治療,其相較于經(jīng)股動脈入路,具有以下優(yōu)點:
1、術后不需要腿部的制動和壓迫,僅需手腕部專用壓迫器壓迫橈動脈穿刺點4小時左右。
2、無需8小時以上臥床,手術完成后患者行動自如,舒適度得到了明顯提高。
3、橈動脈入路穿刺相關并發(fā)癥較股動脈入路更少。
4、由于術后無需制動,降低患者發(fā)生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的風險。
5、橈動脈入路肝癌介入新技術,具有手術損傷小、術后舒適度高、護理簡單、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特點,實現(xiàn)了肝癌介入治療的精細化,微創(chuàng)化,充分體現(xiàn)了通過改進手術操作方式加速患者術后康復的治療理念。